首页 资讯 正文

杨斌、闻明、徐成东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体育正文 35 0

杨斌、闻明、徐成东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杨斌、闻明、徐成东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潮新闻(xīnwén)客户端 记者 徐文罡 蔡滢 6月12日,住房(zhùfáng)城乡建设(jiànshè)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完整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xíjìnpíng)总书记关于社区工作的重要(zhòngyào)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总结试点工作、交流经验做法,结合实施(shíshī)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实施完整社区建设。 会议当天,与会代表还参观了(le)杭州市上(shàng)城区红梅社区(shèqū)、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滨江区缤纷社区和萧山区湘湖社区建设项目。其中,作为全市最早建设的大型住宅小区之一的翠苑一区社区,积极回应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环境改善、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多元化(duōyuánhuà)民生需求,得到(dédào)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对此,潮新闻记者采访到了翠苑一区社区党委书记项菲菲,请(qǐng)她来聊一聊翠苑一区是如何(rúhé)实现(shíxiàn)这番从“高龄”老小区向完整社区的“逆袭”。 潮新闻:能否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贵社区(shèqū)目前的完整社区建设(jiànshè)情况? 项菲菲:翠苑一区始建于1984年,是全市最早建设的大型住宅小区之一,共有69幢房屋,3146户,近(jìn)一万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约23.8%,1-12岁儿童占比约12%。作为时任(shírèn)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导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的城市社区基层联系点,习近平同志曾三次亲临我(wǒ)们社区考察(kǎochá),并提出“民有所(yǒusuǒ)(yǒusuǒ)呼(hū)、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指示要求。 多年来,我(wǒ)们社区(shèqū)党委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不断强化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一是夯实基层治理最小单元(dānyuán)。加强了“141”框架下党建统领网格智治,按照(ànzhào)“1+3+N”配置网格治理团队,建立了“五员(wǔyuán)”楼道长体系,把党组织的(de)触角延伸到每个“神经末梢(shénjīngmòshāo)”。二是建强共同富裕基本(jīběn)单元。建成杭城首家社区老年食堂,现已迭代成为“康养(kāngyǎng)”智慧空间。全市首创孝心车位,打造翠乐园、翠邻里等7处民生综合体,构建“全龄(quánlíng)友好”的10分钟服务生活圈。三是创新“民呼我为”工作品牌。推行“民呼我为139”“三个三”“六个一”等为民服务工作法,建立“呼应为”党群联建机制,全力打造更具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wèilái)感的美好幸福家园。社区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示范性(shìfànxìng)老年友好型社区等18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 潮新闻(xīnwén):建设前期遇到了哪些困难,建设过程中又是如何解决的? 项菲菲:作为80年代建成的(de)老旧小区,翠苑一区社区在完整(wánzhěng)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tōngguò)社区体检,发现了一系列的短板和不足。翠苑一区面临着“房老、人老”,管理难、停车难,服务空间(kōngjiān)、服务资源不够等“两老两难两不够”问题。在走访调查中,居民迫切希望能有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huánjìng),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我们(wǒmen)在完整社区建设理念指引下,对翠苑一区实施了全方位改造提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chōngfèn)吸纳晾衣架样式(yàngshì)、墙面颜色、移栽树木品种等建议300多条,图纸方案改了数十次,把角角落落的空间都腾挪出来,增加了215个停车位,新添了3处(chù)休闲小公园。这里面最难的倒不是公共空间的改造,而是加装(jiāzhuāng)电梯,高层(gāocéng)老人特别想,低层住户基本不愿意,我们社区党员带头加装,还成立“加梯工作室”“现场(xiànchǎng)投诉(tóusù)办”,和两委班子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为了争取低层住户支持,我们联系专业公司解决他们(tāmen)最担心的噪音、采光等顾虑,通过物业费、停车费给优惠,家门口(jiāménkǒu)美化装饰,尽量消除低层住户抵触情绪。目前,我们已经加装了32台电梯,还有3台正在推进中。 潮新闻:经过这次现场考察,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le)贵(guì)社区民生配套的丰富与完善。请问贵社区是如何实现这些配套设施空间的充分挖掘和运营的持续(chíxù)长效? 项菲菲:如原为(wèi)杭州市(hángzhōushì)水务集团所属的(de)一处废弃多年(nián)的水泵房,在本次改造提升过程中,我们积极同水务集团对接,他们(tāmen)也乐意承担(chéngdān)社会责任,最终通过党建联建的形式,同水务集团签订了共建协议(建安成本在完整社区工程中一并列支,水务集团给予免租10年,10年后若继续使用则按照市场价(shìchǎngjià)优惠续租),通过改造,建成500平方米的综合物业办公用房及街道级的残疾人之家,为小区开展更好(gènghǎo)的物业服务提供了公共空间,同时也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专业、细致的生活和康复服务,小区里闲置、破败的空间焕发了崭新的面貌。现在物业公司(wùyègōngsī)还深化(shēnhuà)运营,打造了社区咖啡馆,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会、交友会等活动,居民不仅可以在这里休憩阅读,也可以办公交友。 潮新闻(xīnwén):除了功能完备的配套外,贵社区颇具亲和力(qīnhélì)的邻里氛围同样令人向往,请问这种氛围是如何孕育、形成的? 项菲菲:俗话说(súhuàshuō),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谐不仅会影响(yǐngxiǎng)到居家(jūjiā)生活环境,也(yě)是展现社区文明风尚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们社区大力培育“善”文化,居民共同商定社区公约,评选“最美一区人”,连续十年举办“邻居节”“一桌年夜饭”“楼道(lóudào)生日会”等活动,引导大家走出家门相互交流,构建城市里的“熟人社会”。 另外,社团文化也是(shì)我们社区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当年总书记表扬的“夕阳红”俱乐部还(hái)组建了老年劝导队,时常开展文明(wénmíng)劝导、平安巡逻等活动。尤其在这几年的老旧小区(xiǎoqū)改造中,40余名(yúmíng)队员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臂着红袖章,做好居民的解释、协调工作,带动群众参与、支持、配合小区改造工作,监督建设质量、进度。像这样的群众性(qúnzhòngxìng)社团,我们社区有34个,覆盖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kējì)、便民服务等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wǒmen)还打造了“翠邻里(línlǐ)”志愿服务(fúwù)(fúwù)品牌,定点、定时、定人开展志愿服务,老百姓理个发、改个裤子、修个电器都不用出社区,一些大街上都不太找得到的磨(mó)剪子、修雨伞、修自行车,在我们社区都有。今年97岁的退休医生达式华老奶奶是我们社区的“平民英雄”。1986年住进社区后(hòu),她每年给老人免费做基础体检(tǐjiǎn),为社区孕妇指导孕产知识。她记录的诊断本,摞起来(qǐlái)有近半米高。在她的影响下,社区里一批退休医生都加入了“达式华”医疗服务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我们社区已蔚然成风。
杨斌、闻明、徐成东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